1950年7月的一天,13兵团司令部里突然传来一个让所有人都懵了的消息:黄永胜被调走了,邓华要来接手。这可把大家给震住了,眼看着就要上战场了,主席怎么突然换人了?
要知道,黄永胜可不是一般人。这位从井冈山打到东北的老将,跟着林总南征北战这么多年,在四野那是响当当的人物。13兵团下面的38军、39军、40军、42军,哪个不是王牌中的王牌?让他们突然换个陌生的司令员,这心里能踏实吗?
当时朝鲜那边的局势已经乱成一锅粥了。6月25日朝鲜内战一打响,人民军开始还挺顺利,一路打到洛东江边。可美国人一插手,局面马上就变了。9月15日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这一下子就把朝鲜人民军给打懵了。
更要命的是,美军根本不打算在三八线停下来。10月19日他们攻占了平壤,眼看着就要打到鸭绿江边了。那些天,住在边境的老百姓经常能听到隆隆的炮声,美军飞机时不时还飞过来扔几颗炸弹。这架势,分明是要把中国也拖下水。
毛主席早就看出了美国人的野心。7月7日周总理召开保卫国防会议,7月13日中央军委正式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25万5千人的队伍,13兵团是绝对主力。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换将的消息传来了。军中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不是太冒险了?黄永胜虽然脾气急了点,但打仗确实有一套啊。邓华能行吗?
其实这事儿还得从7月4日中南海那次会议说起。周总理刚说完让黄永胜带兵去朝鲜,林彪马上就站起来了:"不行!我要换个人。"
林彪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了。要知道黄永胜可是他的老部下,从红军时期就跟着他,这关系铁着呢。怎么这时候林总反倒要换掉他?
林彪心里明白,朝鲜战场和以前打的仗不一样。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美军,光有勇气还不够,得有脑子。黄永胜确实能打,但性子太急,容易冲动。而朝鲜那地方三面环海,地形复杂,需要的是更加沉稳、细致的指挥风格。
罗荣桓马上表态支持:"林总说得对,黄永胜我们都了解,这方面确实不如邓华合适。"刘亚楼也点头同意。
说起邓华,这人确实有些特别。书香门第出身,文化水平高,指挥作战喜欢谋定而后动。关键是他刚刚指挥解放了海南岛,跟装备美式武器的国民党军打过交道,积累了宝贵经验。
海南岛战役可不简单。邓华带着2个军11万人,用木船渡海,硬是突破了薛岳苦心经营的"伯陵防线"。薛岳什么人?抗日战争时期的名将,最擅长防守。可面对邓华,还是败下阵来。
更厉害的是,邓华还提前预判了美军的作战意图。早在接到北上命令之前,他就分析过朝鲜战局,认为美军很可能会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登陆作战。这个判断后来被仁川登陆完全验证了。
毛主席听了四野领导的建议,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同意了换将。7月8日,邓华正式出任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司令员。
为了减少磨合时间,中央军委决定13兵团和15兵团的领导班子整体对调。邓华也很聪明,主动提出要把15兵团机关全部带过去,这样就能最快地建立起有效的指挥体系。
接下来几天,邓华以惊人的效率完成了指挥机构调整。他不光熟悉了13兵团各部队情况,还重新制定了作战预案。
毛主席还专门接见了邓华。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主席感慨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海南岛一仗打得不错,要是晚打两个月,它很可能变成第二个台湾。"
接着主席话锋一转:"杜鲁门在朝鲜看样子不会罢手。你们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
邓华接手后很快就证明了这次换将的正确性。10月9日彭德怀召开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结束已经深夜了,邓华却睡不着。他在琢磨一个重要问题:入朝兵力够不够?
原计划是先派两个军过江,大概10万人。可邓华算了算,"联合国军"总兵力已经42万,越过三八线的就有13万多。咱们10万人过去,兵力对比明显吃亏啊。
他找到彭德怀,建议4个军同时入朝。彭总觉得有道理,马上报告中央。毛主席第二天就回电同意了。
可邓华还觉得不够,又建议再调一个军维护后方。中央军委再次接受了建议。事实证明,这个调整太关键了,志愿军正是靠着兵力优势在第一次战役中就给了"联合国军"当头一棒。
邓华的眼光不光体现在兵力部署上,更体现在对敌人意图的准确判断上。第二次战役后,志愿军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战线拉得很长。邓华马上警觉起来:"三八线中分南北朝鲜,咱们从鸭绿江打到三八线,就好比人民军从三八线打到洛东江。得小心美国佬再来个侧后登陆,让咱们重蹈人民军覆辙!"
彭德怀一听,直点头。果然,麦克阿瑟制定了个瓦克计划,想引诱志愿军长驱直入,然后再搞一次仁川登陆。可邓华和彭德怀识破了这个阴谋,坚决停止追击。麦克阿瑟的如意算盘打空了。
第五次战役时,邓华又展现了独特的战术思维。他主张把敌人引到铁原、金化地区打,可以拦腰截断,比较容易解决。彭德怀担心铁原是平原,不好对付敌人坦克,没采纳这个建议。
虽然邓华为了团结放弃了自己的主张,但后来的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第五次战役虽然歼敌8万多,可自己也损失了8万多,特别是180师损失了7000多人。
更关键的是第六次战役的问题。1951年8月,彭德怀准备发起第六次战役,都签署预备命令了。可邓华在开城谈判时仔细分析了敌我态势,觉得敌人阵地已经很牢固了,这时候硬攻对咱们不利。
他给彭德怀发电报详细分析情况,建议取消第六次战役。彭德怀不但没生气,反而夸他:"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1952年彭德怀因病回国,邓华接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时候他已经不再是协助者,而是要独当一面了。
最能体现邓华指挥水平的就是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美军发动"金化攻势",企图为杜鲁门的总统选举造势。邓华亲自部署指挥,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鏖战43天,歼灭"联合国军"2万5千人。
这一仗不光军事意义重大,政治影响更是深远。杜鲁门原本指望用这次攻势挽回选情,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败选下台了。
新上任的艾森豪威尔还不服气,跑到朝鲜前线叫嚣要发动更大规模进攻。毛主席判断敌人可能会在西海岸登陆,召见邓华:"你亲自去,你去了,我放心!"
这句"你去了,我放心",分量有多重?这是毛主席对邓华能力的最高认可。
邓华不负重托,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反登陆防御准备。美军一看这架势,知道登陆没戏,乖乖地回到谈判桌上。
1953年,李承晚想破坏停战协定,邓华指挥发起金城战役,歼敌7万8千多人,彻底打击了敌人气焰。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字。9月5日,邓华被正式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两年多过去了,当初那些质疑换将的声音早就没了。邓华用实际行动证明,毛主席的决定是多么英明。从13兵团司令员到志愿军司令员,从协助指挥到独当一面,邓华的成长轨迹完美验证了主席的眼光。
朝鲜政府3次授予邓华一级国旗勋章,3次授予一级自由独立勋章。6枚勋章,足以说明他的功绩有多大。
想想看,如果当时没有这次换将,朝鲜战争会是什么结果?黄永胜虽然勇猛,但朝鲜战场需要的不光是勇气,更需要智慧。邓华恰恰具备了这些品质,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合适的人选。
象泰配资-股票市场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杠杆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