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健
近年来,在全球数字文化版图的演进中,中国游戏产业的海外拓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绘制出一幅复杂而多元的文化传播新景观。这并非仅仅是贸易额的增长,而是一场关乎技术、文化、资本与意识形态交织的传播革命。
从《黑神话:悟空》在国际舞台引发的现象级关注——海外玩家为理解游戏背景中的东方意象而自发学习中文的案例,到一批拥有独特叙事与玩法的国产游戏在全球市场持续高歌猛进,中国游戏正以前所未有的能见度与影响力,跨越既有的文化壁垒,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全球数字文化的交流格局,并悄然成为承载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新兴媒介形态。
跨越“文化折扣”的共通语言
长期以来,跨文化传播领域普遍遵循“文化接近性”原则,即文化背景相似的地域间传播阻力相对较小。然而,以中国游戏海外传播的生动实践,尤其是以《黑神话:悟空》为代表的案例,正在有力地挑战并刷新这一传统认知框架。数据显示,在Steam平台,《黑神话:悟空》的英文评论逾五万条,其中高达63%集中探讨其核心玩法设计。这佐证了游戏作为一种媒介,能够凭借其独特的交互性与体验性,直接抵达受众深层感官与认知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绕开或弱化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文化折扣”效应。
展开剩余82%游戏,被称为产生于数字时代的“第九艺术”,其核心特质在于强烈的交互性与沉浸感。玩家不再是传统媒介下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置身于虚拟世界中的主动参与者和决策者。这种主体性的重塑,构筑了一种全新的跨文化传播模式。借用“游戏世界主义”的概念,游戏通过其精妙的玩法设计与系统架构,能够穿透语言、文化与地域的表层差异,转化为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共通“娱乐语言”。
正如《黑神话:悟空》所示,即便海外玩家对其中蕴含的深邃中国神话谱系缺乏系统认知,其极具张力、独具东方武学意境的冷兵器格斗美学与硬核战斗玩法,本身便足以构成强大的吸引力,引发玩家的沉浸式体验,实现了“玩法先行”对“文化折扣”的有效消解。游戏,由此成为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的一座崭新桥梁,促使全球玩家在共同的数字空间内,基于对游戏乐趣的共同体验,实现深层次的互动与理解。
贸易扩张的表象与技术资本的暗流
从贸易层面审视,中国游戏出海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最为亮眼的增长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连续五年维持千亿人民币的收入规模。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高达48%的海外收入贡献来自北美、日韩等传统游戏产业强国。这一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对游戏产业“西强中弱”的刻板印象,有力地表明中国游戏并非仅仅依赖于简单的市场渗透或价格优势,而是凭借其在产品品质、技术创新和创意表达上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高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此贸易扩张的背后,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驱动角色。如腾讯、网易等国内巨头,其在海外市场推广中运用AI投放技术,据称可将广告支出回报率(ROAS)提升15%。在算法日益主导的数字营销生态中,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优化的技术优势,显著提升了中国游戏在海外触达目标用户的精准度与营销效能。
然而,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孕育着新的权力结构与潜在风险,其中不乏对“算法殖民主义”的忧思。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以及渠道作为连接用户与产品的关键枢纽,正成为全球数字文化市场竞争的焦点。部分海外平台凭借其在技术、数据和渠道上的先发优势,不时释放出对中国游戏的限制或打压信号,迫使中国游戏企业必须在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更多元化、更具自主性的分发渠道。
政策环境的复杂性,同样深刻影响着中国游戏出海的进程。一方面,如欧盟《数字服务法案》(DSA)中的某些条款,特别是关于数据本地化的要求,显著增加了中国游戏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合规成本,有可能导致每年数百万美元的额外支出,这无疑构成了现实的运营挑战。另一方面,国内政策导向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不久前,浙江省商务厅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游戏出海的若干措施》,围绕游戏产业提升、平台支撑、生态优化、要素保障四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助推本土游戏企业扬帆全球;广东省出台的文化产业出口退税13%的新政,为游戏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激励。这种国内外政策环境的微妙博弈与动态平衡,深刻塑造着中国游戏出海的贸易格局。
意识形态的幽影与文化符号的“再编码”
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数字游戏已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日益成为意识形态传播与文化价值观互动的隐形战场。中国游戏在海外市场的传播过程中,文化符号的“再编码”与在地化策略,构成了一道引人深思的文化景观。例如,《恋与深空》巧妙地将楚辞等中国古典文化元素,通过高品质的视觉呈现转化为可供全球玩家体验与消费的“文化奇观”,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贝雕、绣球)进行跨界合作,甚至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对“灯笼制作”等相关文化现象的搜索热潮。这无疑是文化符号通过数字媒介实现有效传播与再激活的成功范例。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有机地融入游戏叙事、美学设计与玩法机制,游戏成功激发了海外玩家主动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实现了文化传播的“润物细无声”。
然而,中国游戏出海的进程并非坦途,其间潜藏着多重风险与挑战。某些国家以“数据安全”为名对中国游戏施加禁令,凸显了文化产品在全球政治博弈中可能沦为牺牲品的现实困境。再如某款游戏的版本为迎合当地习俗而删除角色……这些都迫使我们深刻反思:这种为了规避文化冲突或迎合在地市场而采取的改编,其边界何在?是否会在追求商业成功的过程中,损害了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的完整性与多样性,乃至对核心价值的传达造成稀释或扭曲?
这些案例警示我们,中国游戏在海外传播的道路上,必须在文化安全、文化主体性与商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需要积极且有策略地传播蕴含中国智慧与价值观的文化内容,提升文化自信与辨识度,避免在过度迎合中丧失自我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也必须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习俗、信仰体系与法律法规,通过更具创意、更具包容性的文化融合与创新表达,实现文化的有效跨界传播,避免不必要的文化摩擦与冲突。
数字时代文明对话的构建者
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游戏产业的全球化进程,并使其在构建人类“数字文明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中国游戏应旗帜鲜明地拒绝流于表面、简单拼贴文化符号的浅层模式。例如,一些早期武侠MMO游戏在拉美地区留存率仅为18%的事例,可能部分原因在于未能深入理解并对接当地玩家的文化背景与审美需求,而仅仅是进行了符号移植。应积极倡导并践行深层叙事融合,即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思想体系与情感结构,并将其与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普适性价值观进行创造性结合,打造具有更深厚底蕴和更广阔共鸣维度的游戏内容。像《原神》在“提瓦特大陆”的设计中,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精细的美学提炼与“考古式”还原,成功引发了全球玩家跨越文化界限的情感共鸣与文化探索兴趣。
中国游戏出海不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应被视为连接不同文明、促进理解互鉴的重要纽带。如同古代丝绸之路,其价值不仅在于“商贸互利”,更在于“规则共筑”与“文明互鉴”。中国游戏企业可以凭借其在防沉迷技术(如人脸识别)等方面的积累,积极参与全球游戏行业技术标准与伦理规范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提升在全球数字文化治理中的话语权。让中国游戏在全球舞台上不仅是文化产品的输出者,更是数字时代文明对话的参与者与构建者,开启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富创造力的数字文明新篇章。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电子竞技国家一级裁判员)
发布于:北京市象泰配资-股票市场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杠杆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