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为何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进展却不如预期?在通用AI机器人诞生前夜,整个行业最应该做什么?在2025骁龙峰会·中国的现场,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给出了一针见血的答案:我们可能都走错了方向。他认为,当前最宝贵的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像早期OpenAI开源GPT那样,回归开放与合作,而这一切需要从重新审视机器人的“心脏”——芯片开始。
王兴兴在高通组织的这场行业聚会上,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的真实看法。
当前机器人领域技术路线各异,表面看似繁荣,但实际进展并不显著;既然现阶段各家开发的模型都难以直接部署应用,不如像OpenAI开源GPT-1/2那样,推动行业开放共享;宇树科技最近开源的世界模型,同样无法直接在工厂等现实场景中投入使用;目前,无论是机器人公司还是芯片企业,对芯片在机器人系统中的关键性仍重视不足;将手机芯片等成熟芯片架构应用于机器人,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AI与Agent技术为各类终端注入全新可能,作为最具前沿性的领域之一,具身智能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但也正因其尚处早期,热潮之下必然存在诸多争议与挑战。
展开剩余83%宇树科技作为长期备受关注的行业代表,在此次高通组织的中国峰会上,毫不避讳地剖析了当前行业面临的诸多核心难题。
或许正是因为高通此次搭建的交流平台十分难得——2025骁龙峰会·中国汇聚了海内外终端产业链的核心参与者,覆盖从硬件到软件的多层生态——在这样的场合坦诚交流,有助于将行业关键问题迅速推至聚光灯下,加速其解决进程。
除了王兴兴,来自硬件、模型、操作系统等不同层面的多位嘉宾也畅所欲言,包括理想汽车副总裁、智能空间研发负责人勾晓菲,面壁智能CEO李大海,以及中科创达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耿增强等。
侯纪磊作为高通全球AI研发负责人,与这些一线实践者展开了深入交流。
为完整呈现嘉宾观点,我们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对话内容进行了梳理,希望能为您带来启发。
散热、通信与算力:机器人必须重新审视芯片价值
Agent在终端落地的终极形态,很可能就是具身智能。
宇树科技创始人、CEO兼CTO王兴兴表示,他们的愿景是将通用AI嵌入通用机器人,使其能在工厂或家庭等多种场景中完成各类任务。
当机器人能够在陌生环境中,仅凭自然语言指令就能完成任务时,就意味着行业迎来了“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
他将这一目标拆解为几个阶段逐步推进:
1.固定动作演示(如舞蹈、武术)——已实现;
2.实时生成任意动作——预计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实现;
3.在陌生场景中执行任务(如取水、整理桌面)——预计明年底可实现;
4.高成功率与精细操作——仍需数年时间,目标达到99.9%的成功率,能完成如拆装手机等高精度作业。
要实现这些能力,关键在于对物理环境与自然语言指令的实时理解与处理,这对端侧AI的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兴兴强调,通信是核心环节。
目前不少机器人企业或芯片公司,对芯片在机器人中的关键作用仍认识不足。
他类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指出,近年来车辆线束数量大幅减少,正是通信协议进步的结果。早期燃油车的线缆总重可达100公斤,而如今通过优化通信,线束复杂度显著降低。
机器人领域同样如此。每条通信线缆通常包含4-5根线,减少线束数量是提升机器人可靠性与性能的重要方向。迄今为止,工业机器人中60%-70%的故障与线缆相关。
要实现机器人关节仅保留一根线缆的终极设想,仍需在通信协议与质量上投入大量工作,但这极具价值。
在芯片层面,王兴兴指出,端侧部署高算力芯片面临空间限制、电池续航与散热等多重挑战。
他认为,具身智能设备的峰值功耗最好控制在100W以内,平均功耗维持在20-30W,相当于几部手机的总功耗。
直接将手机芯片或类似架构用于机器人,是一条非常值得探索的路径。
王兴兴将当前阶段称为“黎明前夜”,最大的挑战在于行业技术路线分散,导致整体进展缓慢。他呼吁在模型尚未成熟落地时,企业应保持开放态度,推动共同进步。
宇树近期开源了基于视频生成的世界模型,不仅开放权重,还包括模型结构、数据集、训练与部署代码。王兴兴表示,尽管该模型尚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场景,但开源有助于促进行业协作,正如OpenAI早期开源GPT系列一样。
关于VLA模型与世界模型之争,他认为目前难有定论,模型变体众多,宇树将保持开放,既自主研发,也与第三方合作。
在AI领域,我们必须保持谦逊,永远有更聪明、更开放的团队推出更优方案。有时甚至需要刻意忘记过去的经验,避免被既定思维限制创新。
王兴兴最后提到,随着机器人销量增长,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部分黑客开始针对机器人系统进行攻击。在行业成熟之前,可借鉴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安全规范,构建更完善的数据与系统保护机制。
当前行业仍处早期,单靠一家公司难以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希望更多伙伴参与共建,例如在Linux底层漏洞修复等方面合作,这对整个生态都具有长远价值。
端侧模型:未来Agent系统的核心调度枢纽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指出,端云协同既能利用云端无限算力处理复杂任务,又能通过端侧实现快速响应与隐私保护,是目前行业的共识方向。
端侧具备“永远在线”的优势,能持续感知环境,基于本地上下文理解用户需求,并协同云端Agent完成复杂指令。
以智能座舱为例,端侧模型可实时监测车内情况,如识别到后座儿童哭闹,即可启动云端语言模型为其讲故事,而无需云端持续监控,有效保护用户隐私。
端侧模型未来将是整个Agent系统中最重要的调度核心
李大海认为,提升端侧模型的“知识密度”是关键目标。由于端侧模型直接部署于终端设备,需具备自主学习与迭代能力,适应不同场景与用户习惯。面壁智能提出,端侧模型的知识密度应每三个月提升一倍。
此外,模型与芯片、终端、系统之间的深度协同也至关重要。李大海强调,面壁与高通等芯片厂商的深度合作,能优化能效,更好地发挥端侧模型的潜力。
在应用层,目前MCP等智能体协作方式仍不足够,需建立更多基于用户认证的安全协同机制。这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具备的基础设施,在AI时代需重构升级。
Agent竞争力在于其所能集成的服务能力终端硬件是Agent的物理承载体。随着Agent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汽车等设备正焕发新生。
对汽车而言,智能化本是明确方向,而Agent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进程。
理想汽车副总裁、智能空间研发负责人勾晓菲认为,实现自动驾驶已成为行业基本目标,而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体验,将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AI带来一个重要机遇:它有望打通目前割裂的终端生态。当前不同设备交互方式各异,PC依赖键鼠与图形界面,手机以触控为主,而基于对话的自然交互,有望成为跨设备的统一接口。
勾晓菲指出,用户选择Agent的标准,本质上与其选择操作系统时类似:取决于Agent能提供多少服务。
理想汽车正在推进“理想同学”作为其Agent,接入与出行相关的生活服务,如点咖啡、缴水电费、叫代驾等。未来,服务覆盖广度将直接决定Agent的竞争力。
行业需共建Agent标准与协作生态要实现Agent的服务能力,不仅需满足用户需求,还需打通应用、操作系统与底层硬件之间的协同。
中科创达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耿增强指出,当前AI应用在不同设备上高度碎片化。底层芯片、操作系统、模型框架各不相同,导致重复开发与资源浪费,缺乏统一标准。
核心问题在于缺乏跨终端的AIOS或统一的Agent框架。尽管MCP等协议已取得进展,但离行业标准仍有距离。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Agent将推动形成跨终端的操作系统,实现智能服务的无缝流转。新时代的OS架构可能以云端为支撑,端侧Agent与CloudOS协同,而传统系统将逐渐虚拟化,AI成为新的交互界面。
耿增强认为,许多演进需“自然发生”,但行业可共建基础设施。例如,中科创达与高通合作成立了智能汽车与物联网创新中心,支持产业链伙伴进行技术整合;与火山引擎共建的混合AI实验室,则致力于端云协同方案的优化与落地。
目前行业仍聚焦于单设备智能,下一阶段将走向多设备间的Agent协作。而这需要全行业在标准、安全与生态上进一步开放与共建。
发布于:广东省象泰配资-股票市场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杠杆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