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帕金森病归属于“颤证”、“痉病”范畴,其核心病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示肝风内动是震颤的重要病机;而《景岳全书》亦云:“凡非风(颤证)之病,病本在肝,而源在肾”,强调肝肾亏虚是发病基础。
此外,脾虚气血不足、痰瘀阻络等因素亦可加重病情。现代人长期劳倦、情志不畅、年老体衰,易致脾肾阳虚,气血两虚,筋脉失养,从而引发帕金森病,常见震颤、肢体僵硬、行动迟缓,甚至伴有畏寒、乏力、便秘等症状。
案例:
患者,男,62岁,双手震颤伴肢体僵硬3年,逐渐加重,行走缓慢,表情减少,言语低微。自述平素怕冷,四肢不温,夜尿频多,腰膝酸软,食欲不佳,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弱。
结合四诊,辨证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兼痰瘀阻络。
展开剩余46% 肾阳虚衰:肾主骨生髓,肾阳不足则温煦无力,筋骨失养,故见震颤、僵硬、行动迟缓; 脾虚湿盛:脾主肌肉,脾阳不振则运化失职,痰湿内生,阻滞经络,加重肢体僵硬; 气血两虚:脾肾阳虚日久,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故见乏力、表情淡漠; 痰瘀互结:久病入络,痰湿与瘀血胶结,进一步阻碍气血运行,使病情迁延难愈。方药:
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养血,化痰通络,方选: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补肾精,填髓养肝; 制附子、肉桂、干姜——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助气血生化; 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柔肝止痉; 天麻、钩藤、地龙——息风通络,化痰止颤; 茯苓、半夏——健脾化痰,祛湿通络。调护建议
饮食调理:忌生冷寒凉,适当食用山药、红枣、生姜等温补之品; 起居调摄: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尤其腰膝及四肢; 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以舒筋活络; 情志调养: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忧思郁怒,以防肝郁加重病情。发布于:北京市象泰配资-股票市场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杠杆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